
明石海峽大橋(英文:Akashi Kaikyō Bridge)位于日本本州與四國之間,連接日本神戶和淡路島之間跨海公路大橋,它跨越明石海峽,是“世界上跨距最大的橋梁及懸索橋”。大橋1988年5月動工,歷時10年,耗資43億美元,于1998年4月建成通車,其間經歷了1995年1月17日的“阪神大地震”的考驗。橋墩跨距1991米,寬35米,兩邊跨距各為960米,橋身呈淡藍色,橋面有6車道,設計時速100千米,可承受“8.5強震和80米/秒強烈臺風襲擊”。
建設的原因1955年5月11日清晨6時56分,由于濃霧和船員玩忽職守,由高松出發執行上行第8便的日本國鐵宇高聯絡船(宇野——高松)“紫云丸”在女木島附近與“第三宇高丸'發生碰撞事故。造成包括100名兒童在內的168名乘客死亡,一般認為,該事故大大促進了本州四國之間聯絡道路的建設。
日本政府讓有關部門做大橋的預算,結果是對上個世界50年代來說的一筆巨資43億美元,可是加藤仍然覺得政府能拿出這筆錢。
再加上此時四島的居民要求建橋的聲音越來越高,于是在1960年3月下定決心建橋。同時,應加藤的要求,政府向已經是65歲的他寫了一定建造大橋的承諾保證書,首相岸信介親筆在上面簽字。
動工和竣工1988年5月,明石大橋正式開建。1996年9月18日,明石海峽大橋正式合攏,這天距離“日云號”失事整整41年。在當天的合攏儀式上,大橋的總設計師北川臣說了這么一句話:“這是為完成一個老人的無私心愿而建起的一座前所未有的豐碑!”

標簽: